“酒旗滴雨村場晚,茶灶炊煙野寺秋?”
古往今來,文人騷客對茶都格外偏愛
飲茶是一件非常雅致的事情
文人們都愿意用茶來標榜自己的風骨
甚至將喝茶視為比吃飯還重要的事情
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古人的那些飲茶趣事吧!
1上古時期:茶是一味藥
上古時期有個見啥吃啥的神農(nóng)氏,他在嘗百草的時候自然沒有放過茶葉。好奇心爆棚的他發(fā)現(xiàn),這種綠色的小葉片其實是一味良藥,有清熱解毒、提神、醒腦之功效。
于是他拿出自己的小本本,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記錄了下來,后來人們整理《神農(nóng)本草》時就加上了這句話:“神農(nóng)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吃貨的最高境界也就這樣了,只要是看著能吃的,都要吃,畢竟人生苦短嘛。
在神農(nóng)氏的帶領(lǐng)下,上古時期的人民吃茶的方式非常的粗獷,就是放進嘴里嚼,雖然粗俗,但可以緩解疲勞。這是飲茶的第一形態(tài)。
2春秋時期:茶葉是蔬菜
到了春秋時期,茶有兩中吃法。第一種吃法叫“粥茶法”,粗狂程度不亞于上古吃法,人們將枝條和芽葉從茶樹上摘下,直接放在水中燒煮。煮沸后,將茶湯一飲而盡。后世的楊華在《膳夫經(jīng)手錄》中寫過:“晉宋以降,吳人采其葉煮,是為茗粥?!?/span>
這種枝葉混合煮菜湯式的做法,“茶湯”自然非常的苦澀,也被稱為“苦荼”。
另一種吃法稍微含蓄些,便是把茶葉當蔬菜,就像家里經(jīng)常吃的涼拌菜一樣,配飯吃!
3漢代:茶是一碗粥
到了漢代,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增長,人民解決了溫飽這個大事,開始向小康邁進。苦茶那么苦,大家肯定喝不慣了,于是就琢磨著怎么改良一下飲茶方式
從古至今,吃貨的力量是不能小覷的,經(jīng)過多次嘗試改良,吃貨們終于發(fā)現(xiàn)了一個極妙的吃茶法,便是在煮茶時,添加“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等同煮,依靠這些佐料和刺激性調(diào)味品的氣味,來掩蓋茶葉自身的苦澀。
但是究其本質(zhì),依然不過是加了調(diào)味料的菜湯罷了。這種飲茶方式,和如今的擂茶頗為相似。
在這時,茶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商品,從王褒《僮約》中:“膾魚炰鱉,烹茶盡具”、“武陽買茶,楊氏擔荷”這兩句話可以看出茶已經(jīng)成為了富庶人家的消費品。這時候的茶葉是做成餅狀的,喝前先把餅烤紅,再在陶器里搗碎,最后充入沸水,加上蔥姜等調(diào)味品。
4魏晉:茶葉被碾成粉末
到了魏晉,人們不再煮完整的茶葉了,而是將其碾成粉末。
晉代的品茶大神杜育,就在《荈賦》中寫下了美輪美奐的句子:“惟茲初成,沫成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span>這篇賦是極好的,也是中國茶葉史上第一篇完整地記載茶葉從種植到品飲全過程的作品。文中講從環(huán)境、種植、生長到采摘,講到烹茶、選水、茶具、和飲茶的效用等。
自此,飲茶之風慢慢進入上流社會,士人以飲茶標榜節(jié)儉。東晉名士陸納以儉德稱名,有一天,謝安要來拜訪他,陸納的侄子陸俶覺得自家大人會怠慢客人,于是偷偷地準備了十幾人的大餐。
謝安來了之后,陸納果然只用茶果招待,陸俶很驕傲地端出盛饌珍羞,感覺替叔叔補足了面子。沒想到等謝安走后,陸納抄起大杖便揍熊孩子。邊揍邊斥:“你小子丟自己的臉也就算了,居然玷污你叔叔我的清名?”
局部,小販正在點茶
5唐代:茶道大興盛
到了唐代時,以茶葉粉末煮茶的風俗早已流傳開了。這種飲茶之法,被稱為“末茶法”。從此,飲茶告別了“粥茶法”的年代。
而“末茶法”又一路東渡扶桑,到了日本后,被奉為至寶并一路發(fā)揚光大,稱為“抹茶”。沒錯,你吃的抹茶冰淇淋、抹茶布丁都是這么來的。
唐開元年間,靈巖寺有位老和尚,佛法高深,徒弟很多。大師對自己要求很嚴格,修行起來廢寢忘食。晚上不僅不吃飯而且不睡覺,全靠喝茶提神。于是大家都學(xué)著老和尚喝茶,從此爭相仿效,逐成風俗。
“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太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xué)禪務(wù)于不寐,又不夕食,皆恃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從此轉(zhuǎn)相仿效,逐成風俗?!薄斗馐下勔婁洝?/span>
唐代的茶圣陸羽《茶經(jīng)》的完稿,才是唐朝飲茶之風盛行的推手,這位才是飲茶史上的絕頂大師。《茶經(jīng)》中有云:“末之上者,其屑如細米?!?/span>又說:“碧粉縹塵非末也”。可見此時的茶末雖然已經(jīng)很細,但還沒到細碎如粉的狀態(tài)。
當時賣茶的人把陸羽奉為神來祭祀,每買十件茶具就送一尊陸羽瓷像。?宋代梅堯臣曾作詩云:“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事學(xué)春茶?!?/span>
陸羽一生嗜茶,潛心鉆研,寫就世界上第一部茶學(xué)專著。言盡茶之原、之法、之具,自此之后,天下益知飲茶矣。他在書中摒棄粥茶法,大力提倡“煎茶”。
所謂“煎茶法”,即先在“風爐”上的茶釜中煮水,待水微沸之后,將碾好的茶末投入釜心之中,隨即用特制的竹筴攪動,等到茶沫滿溢之后,將茶汁酌入茶碗中飲用。煎茶的過程中,還需依照個人口感加鹽調(diào)味。
▲風爐
唐朝時,人們還將茶葉制成茶餅。需要在春季的晴天清晨,趁太陽還沒升起,露水未干之時,采下茶葉,放進專用的甑釜中蒸煮,隨后,將蒸后的茶葉用杵臼搗碎,再把它拍制成團餅焙干,最后將茶餅穿起,封存。
▲制茶
到了晚唐,蘇廙在茶書《十六湯品》提出了“點茶”,與煎茶不同,點茶是向茶盞中的茶末注入沸水,一邊注水一邊擊拂。即用勺筷或竹筅環(huán)回攪拌,使茶末與水溶解并泛起細小的泡沫。
▲劉松年《茗園賭市圖》局部,小販正在點茶
06宋代:點茶技術(shù)大飛躍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真正能擔得起風雅二字的,大概只有宋朝。宋代注重“文治”,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高峰期,從宋朝被歐美學(xué)者稱為“東方的文藝復(fù)興”這一點,足以見得宋朝的人文藝術(shù)水平以及宋朝在中國藝術(shù)史上的地位。
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宋徽宗,茶藝也極其精湛。別人家的皇帝喜歡喝茶,最多讓人進貢茶葉泡來喝下,但宋徽宗卻自己親自參與,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宋朝流行點茶,宋徽宗自學(xué)點茶法得意地向大臣們炫耀:“這可是我親手沖泡的茶。”
宋徽宗在茶這方面的確是有話語權(quán)的,癡迷茶葉的宋徽宗針對宋朝的茶葉發(fā)展情況,還專門寫了一本茶學(xué)著作《大觀茶論》。詳述茶樹種植、茶葉采制、茶品鑒別,尤其在點茶一事上見解獨特。
這本書不僅大大地促進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使得宋代成為了中國茶文化的重要時期,也讓宋徽宗成為了歷史上第一個立書著作的皇帝。
7明清:大變革,沏泡散茶盛行
到了明朝時,明太祖朱元璋提倡節(jié)儉,否定了奢靡的“點茶法”。他親自下詔,令“罷造龍團,惟芽茶以進”。所謂芽茶,就是指我們現(xiàn)在所用的散茶葉。飲茶進入到了“散茶法”時期,并延續(xù)至今。
直接在壺或盞中沏泡散茶,就成了飲茶的主流形態(tài),也便是我們常說的“泡茶”。
陳師道記載了當時蘇、吳一帶的烹茶法:“以佳茗入磁瓶火煎,酌量火候,以數(shù)沸蟹眼為節(jié),如淡金黃色,香味清馥,過此而色赤不佳矣!”即壺泡法。
而當時杭州一帶的烹茶法與蘇吳略有不同,“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span>
明清之際,福建、廣東兩省的紅茶、烏龍茶制作工藝逐漸走向成熟,與之相關(guān),東南一帶的飲茶風尚發(fā)展成與烏龍茶香高、醇厚、耐沖泡等特征相適應(yīng)的傳統(tǒng)工夫茶法。
▲步步驚心 若曦在識茶
清代的宮廷中,則慣于以蓋碗為飲茶之器。蓋碗泡茶便于端接和品飲,故此種方法從宮廷延伸至民間上層社會,一直延續(xù)至民國。
▲步步驚心 蓋碗茶
從魯迅、周作人、張愛玲等民國文化名人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描寫蓋碗飲茶的段落。民國之后,社會變遷,滄海桑田,舊時的種種飲茶習(xí)慣、范式,一度式微、斷絕。時光流轉(zhuǎn),水去云回。
我們尊重原著版權(quán),部分作品來自網(wǎng)絡(luò),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quán),請直接聯(lián)系我們刪除